4月的南疆,碧空如洗,桃花和杏花开满了树梢。
一下飞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泌尿外科副主任许可慰教授无暇顾及路边的景色,直奔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在那里,5岁的维族患儿迪卡(化名)正等待救治。
迪卡患有脑瘫,还有肾结石合并感染,结石的长径达3厘米,手术难度大,风险高。4月14日,许可慰为他进行了结石微创手术,术后迪卡身上只留下针尖大小的创口,恢复顺利。在“粤疆同心救治结石宝宝”公益项目的帮助下,迪卡获得了免费治疗。
一个个针尖小孔,凝聚着广东医生的大爱,也是广东医疗援疆工作的印记。2016年以来,广东援疆医护人员为当地诊疗患者72余万人次,实施手术2.5万多台,开展义诊900多次,有力推动了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全面提升设备和技术水平??
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3月31日,一台特殊的手术在喀地一院展开:主刀医生由广州“远道而来”,填补了南疆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技术的空白。
这位患者因反复出现头晕、心悸的症状入院治疗,普通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显示,他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情况。此外,患者还有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当地医生难以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院包科”模式,自2014年以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对喀地一院多个科室进行了全面帮扶。遇到难题,当地医生马上想到了广州的专家:“患者病情反复且情况复杂,请协助治疗!”
收到消息的第二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样新教授就飞到了喀什。患者病情危急,陈样新在当日就为患者进行了SICD植入手术,术中进行室颤诱发和除颤测试均一次性成功,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此前,喀什地区医疗技术水平较弱,不少疑难重症患者要转诊到15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看病。路途遥远,患者可能错失最佳的救治时间。
为了提升当地的医疗技术,广东在设备“硬件”和技术“软件”方面“两手抓”。
“十三五”以来,广东安排援疆医疗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类项目资金6.35亿元,其中投入1.423亿元用于支持建设喀地一院广州新城院区。这个院区在新冠疫情中作为南疆唯一的定点救治医院,为新疆抗疫发挥巨大作用。
此外,还有疏附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县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配套工程及急救网络建设、城乡居民健康体检中心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等各类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喀什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技术上,广东专家不但把技术“传帮带”,实现多个“零”的突破,还致力于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带到基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广东支持伽师县开展婚前检查、唐氏筛查、白内障“光明行”防治、15岁以上肺结核筛查、地方病传染病防治等健康扶贫援疆项目650万元,打造“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加强地方病和传染病综合防治,有效降低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发病率。
同时,广东后方各部门和单位也积极投入项目资金,开展了“结石宝宝”救治、“慈缘”先心病救治、“健康直通车”、图木舒克光明慈善行等系列健康扶贫公益项目,超过9000名患者从中获益。
播下精准帮扶种子??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今天新生儿窒息抢救,你做得太棒了,有你在我们就放心了!”每当看到这封来自疏附县人民医院的感谢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儿科青年骨干、援疆医生林黎黎就想起2019年11月那惊心动魄的一天。
当时,一位急产妇被送到医院,宫口开全,羊水高度混浊。宝宝刚出生时四肢无力,没有哭声,心率小于50次/分,奄奄一息。
林黎黎迅速给宝宝进行了气管插管胎粪吸引、正压通气、胸外按压等一系列救治措施,在医生们的合力抢救下,5分钟内,宝宝复苏成功,心率、呼吸等恢复正常——这是疏附县第一例气管插管下胎粪吸引术。
广医三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主任陈敦金介绍,此前,疏附县未设置独立的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不少危重产妇和患儿只能转往上级医院救治。针对疏附县日益增长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救治需求,2019年7月,广医三院院长陈德院带队,与疏附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医疗单位,建立重症孕产妇救治和新生儿救治专科联盟,两家医院开启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交流与合作。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zonghexinwen/2021/0423/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