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都长成‘大肥虫’了,但就是不吐丝、不结茧。”“这一般与农药密切相关,如果养了多批蚕都没好转,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换品种……”课堂上,多位村民向专家说起养蚕中的困难和疑惑,专家详细询问情况并一一给予解答。
这是11月26日开讲的碧乡课程,此次课程吸引了多位村民聆听,不乏养蚕十年以上的老蚕农。碧乡课程由南方日报社和碧桂园集团联合推出,本期课程先后走进英德市浛洸镇镇南村和石牯塘镇尧西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肖阳为村民讲解养蚕的关键技术要点。
“严格消防毒,小蚕尼龙育,大蚕地面育,饱食防热焗。”此前,肖阳多次到英德下乡调研,针对当地主要饲养小蚕的情况,并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肖阳将养蚕的关键技术提炼成这二十字饲育措施。肖阳说,这二十字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勤看,看蚕的发育、看环境变化,通过观察进行相应细致的技术处理;第二方面是环境要干净整洁。
肖阳介绍,种桑养蚕养殖技术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蚕的生命力强弱、蚕茧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从而影响价格,不注意防病容易导致病情蔓延造成损失。课程中,肖阳为村民详细梳理了蚕卵和蚕的发育阶段、所需温度条件,幼虫发育合适的密度,观察蚕眠和控制日眠的措施。同时,她还分析了蚕房杂乱、蚕沙乱倒乱放、死蚕乱扔等不注意环境整洁现象的后果,指导如何选择消毒药物、养蚕期间提升防病意识等。
英德市是“中国蚕桑之乡”,今年8月审议通过的《英德市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提出打造“3 X”产业体系,其中蚕桑被列为重要特色产业之一。浛洸镇是英德市蚕桑主产地,蚕桑经济是浛洸镇内镇南村等多村的农业特色产业,距离镇南村不远的尧西村也有不少村民养蚕。其中镇南村通过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蚕桑种养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等措施,优化蚕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种植养殖品质,走出农业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镇南村村民蓝申锋加入了养蚕行列中已有两年,他专门搭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棚养蚕。在交流环节,他向专家求助说,今年国庆后养的蚕看着长得好,但是不吐丝、不结茧,结的茧皮也很薄,很打击积极性。尧西村也有村民提出,养的蚕有时即使吐出的丝也不白甚至发黑。
“这种蚕体内往往积累了较多农药,一般是微量的积累。”肖阳分析,给桑树施用农药还没过药效期就采桑喂蚕、喷雾器里其他农药还没洗净就混用喷桑叶等操作是其中重要原因,另外蔬菜、果树和桑树混种,容易导致其他作物的农药飘到桑叶。肖阳还为村民介绍了省农科院育成的家蚕品种“粤蚕6号”、“粤蚕黄茧1号”、“粤蚕11号”,建议村民若多批养殖一直出现不吐丝等问题,也可以考虑换家蚕品种。
“我的疑惑终于消除了,以后结合专家的指导意见相信会养得更好。”听完专家的分析,蓝申锋表示深受启发,接下来将会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养蚕的方式、加强管理。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zonghexinwen/2020/090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