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养蚕技术
(1)蚕生理与养蚕
6世纪时,我国北方以山东为代表的蚕种,有一化性三眠蚕、二化性四眠蚕、白头蚕、颉石蚕、楚蚕、黑蚕、儿蚕、灰儿蚕、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獬儿蚕、绵儿蚕等化性、眠性。体色、斑纹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出丝量也各有不同。在南方的浙江永嘉,则饲养着多化性蚕,由于创造了用冷水抑制卵中胚胎发育的方法,增加了一年内养蚕的次数,并且还有专门吃柘叶的柘蚕。茧色则已有黄、白两大类①杨泉《蚕赋》。
对养好蚕,已总结出必须掌握“桑、火、寒、暑、燥、湿”等生态因素②《嵇康集》“难宅元凶吉摄生谕”,所以选择高燥向阳的房屋作蚕室,四周开窗而用纸厚糊,收蚁前先在室内四角生火加温,待用鹅毛扫蚁后,即把室温调节适当,采摘幼嫩的桑叶,先在胸怀内暖和后再切成细缕状喂上。蚕箔放在架上,上下都加空箔,下箔防湿气,上箔防尘埃,给桑时,卷起窗帘布以透光,促使多食快长,给桑完毕后帘布放下保温。
葛洪(28l—341)《抱朴子》中记载“始以药粉桑长蚕,蚕得十月不死”,这虽不可信,但说明他曾作过药剂的添食试验。
(2)上蔟和制种
蔟草采用大科蓬蒿为薪。平面上族法,在箔上放薪,在上散布熟蚕,熟蚕上再加一层薪,这样一个蚕架上放十层。悬挂上蔟法,在薪上撒蚕后,悬挂在栋梁橼柱上,或在绳上加勾多层悬桂。不论何法上蔟,都在蔟下生炭火加速熟蚕作茧。如遇天晴,可在室外上蔟,但天寒,则全不作茧。
收取种茧,选择蔟中部的良茧,这是从出丝量和产种量两方面来考虑的,“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在此期间,仅采用群体选种的方法。
张华《博物志》“物性”记载“不交者亦产子,子后为蚕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该记载如属可靠,那是自然单性生殖的最早记载,亲代为斑纹蚕,子代为无眼状斑,体质弱,产茧量亦低。
《齐民要术》引《永嘉记》:“永嘉有八辈蚕:蚖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养珍者少养之;爱蚕者,故蚖蚕种也,蚖珍三月既绩,出蛾取卵,七、八日便剖卵,蚕生多养之,是为蚖蚕,欲作爱者,取蚖珍之卵,藏于瓮中,随器之大小亦可,十纸盖覆器口,安硎泉冷水中,使冷气折其出势,得三七日,然后剖生养之,谓为爱珍,亦呼爱子,绩成茧出蛾产卵,卵七日又部成蚕,多养之,此则爱蚕也。”它们的关系见下图:
图1 永嘉八辈蚕之间的关系图
图中淡线框表示少养,浓线框表示多养,柘蚕为独立的蚕种,一化性。寒珍、四出蚕、寒蚕与蚖珍的关系不清楚,肯定在三至六月是饲养着它们的前辈的,综合分析,它们是四化性以上的品种,当时已掌握了蚕卵滞育性尚未稳定时,用低温抑制促使活化的技术,这较之近代用春种经冷藏改为夏秋种,早了近700年。
2.3 茧丝加工技术
(1)蔟中加温对茧层影响的认识
采用蓬蒿上蔟并在蔟中加温的优点,在于“蓬蒿疏凉,无郁浥之患,死蚕旋坠,无污茧之患;沙荣不住,无瘢痕之疵。郁浥则难缫,茧污则丝散,瘢痕则绪断”。用火加温的茧“易练而丝韧。日曝晒者,虽自而危,缣练衣着,几倍矣。甚者虚失岁功,坚脆悬绝”③《齐民要术》。
(2)茧丝加工
由于蚕茧产量的增加,以免蚕茧不能缫完而化蛾,乃创造了用盐渍抑制茧蛹化蛾的办法,陶宏景(452—563)《药总诀》说“东海盐官,白草粒细,而茧藏必用盐官者”,说明对盐的质量已很有讲究。由于盐渍而扩大缫丝期限,为促进蚕茧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缫丝工具和过程没有详细的记载,“方者四张,圆者纡盘。纵者相属,横者交连,分柴薪而解著,茧丝互而相攀”④杨泉《蚕赋》,仿佛一派繁忙的缫丝景象,似乎此时已采用在一只加热釜中进行多绪缫的方法,并且已有了缫丝车。
西晋建立之初,北方土地荒芜,人口税减,晋武帝为了恢复生产,立即采取一些财政经济措施,下诏令州郡减免军役,又于太康元年(280)颁布了占田、课田和户调的法令,把人民束缚在土地上避免流动,并取得高额的税收。其中规定的丝税,列入“户调”项目之中。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727/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