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这是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内容,这段话明确指明“现代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它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或许,当时读到这段话的多数人,并不怎么明白这话里面的“一切”具体会包括哪些内容,也不太清楚这个革命到底会有多广泛、多深刻。如今,“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确实很需要回顾一下这段“革命”历程,总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成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宏观层面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对这些成果给予了宏伟的肯定: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最通俗易懂的概括。四十多年,从一个很多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国家变成全面脱贫的小康富裕国度,这一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它们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2]。从宏观层面来了解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成就,这是一个总体情况的基本认知,而对于参与着这个历史进程的人民而言,这四十多年里,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如何勤劳奋斗、如何挥洒智慧和汗水、如何脱贫攻坚实现今天的全面小康,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更多文字工作者来完成的总结和梳理工作。正是在这种历史性需求的背景下,广东省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张培忠率领十三位广东作家组成创作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磨,共同完成了超百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这是一部以千多个生活在岭南大地的普通百姓为视角的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创作者通过呈现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勤劳奋斗、脱贫致富的生活变迁,“全景式史志式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二、叙事:小人物与大时代
《奋斗与辉煌》的总撰稿人张培忠介绍说,该书“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从小切面展现大主题,用百姓生活变化、生活细节变化折射时代的变迁”[3]。这里的“小人物”是一个文学叙事学层面的角色概念。文学,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其关注的核心对象始终都是“人”。而且文学要书写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的人,而是具体的、真实的人。《奋斗与辉煌》作为“广东小康叙事”,选择“小人物”作为叙事视角,这是决定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具备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叙事品质。因为叙事视角上的“小人物”,它很自然地打通了非虚构创作的文学性和记录性、报告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部巨著视作非虚构文学作品,也可以将其看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报告。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一视角最契合“小康叙事”。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语境而言,“小康”是个人、个体家庭生活状况的一种描述,也是国家发展经济、推进改革要实现的一个政治目标,因此它既是个体性的日常话语,也是国家化的政治概念。在《奋斗与辉煌》的序言里,著者曾梳理“小康”的概念演变史,其中也指出:“小康似乎不属于宏大叙事,但它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4]以小人物为叙事视角的“小康叙事”,从非虚构创作上来看,它的确不是宏大叙事,但因为这“小康”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它就不小了。与“千年梦想”相通,哪怕是写一个人,也都可以变得特别宏伟。而且,《奋斗与辉煌》写了千多个个人实现这一“千年梦想”的奋斗史,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类人的代表,每个个体背后都有无数个群体。呈现这些真实个体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史,就是在为无数个奋斗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路上的个体立传。如此,我们能说《奋斗与辉煌》的“小康叙事”不宏大吗?它是用了文学的叙事笔法,把“小”转换为“真”,因为“真”而变得“大”。小与大之间,因为所写人物的真、所述生活的真而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关联,这也是文学叙事的魅力。
“小康”不小,“小康叙事”也不小。邓小平当年使用“小康”一词,是用来概括描述中国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初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进行了精确描述:“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5]显然,从一开始,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建设目标,它都不仅仅是说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包括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等等。“小康”目标所关联的,是每一个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小康叙事”要展现的,也是如此,它以“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史书写作为入手,要连通、想阐明的,也是全广东、乃至辐射为全国的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四卷本的《奋斗与辉煌》,触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曾经和现在:从争论雇工是不是剥削到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者所遭遇的劳资平衡、生产安全、社会保障问题、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电子驱动财富”、从“劳务有了价格”到“让劳动不仅仅是谋生”、从知识者“公正的龙门”到科技那“奔跑的独角兽”、从“大逃港”到“大湾区奏鸣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公共服务,乃至于娱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层面发生了变化,或许都能在“小康叙事”里找到相应的人生故事。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708/1609.html
上一篇:广东小蚕商品化经营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机制探
下一篇:故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