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13:3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证,并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环受到

一、引言

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证,并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环受到持续重视。在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社会治理”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社会治理就是在社会领域内,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部门以及公民等组成相互依赖的多主体治理网络,在平等基础上按照参与、沟通、协调和合作等治理机制,为有效解决公共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并增进公共利益而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以创新驱动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治理创新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蓝图进一步明晰,最终体现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明确要求,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作为科技发展结晶的数字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愈发明显。过去10年,以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高性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深嵌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与公共治理的关系愈发密切。它们不仅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快捷,还生产出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对社会组织、政治权力演化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2]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其重视度也逐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判断;此后,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利用“互联网+N”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住房、交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这为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学界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研究者们展示了数字信息技术在公共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就其对治理体系的冲击进行了探讨。不过,既有研究往往聚焦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关注的是特定单一的维度,而对信息技术如何在治理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进行结合,对其如何发挥影响缺乏整体性考察。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展示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支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型实践,呈现数字信息技术如何全面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多维图景。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用治理理念驾驭数字信息技术,是切实发挥其支撑作用,限制其负面效应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治理中的数字技术:既有研究文献的评估

关注数字技术在治理过程中的工具属性由来已久,研究逐渐深入到对不同类型数字技术如何影响治理改革的探究。信息技术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可以提升组织效率和透明度、改进行政程序与管理方式,进而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3]政府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智慧化、开放协同方面持续进步,[4]应对复杂性问题的能力相应提升,并走向更为包容开放的治理模式。[5]这些论断在聚焦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6]关注公共治理中区块链[7][8]、政务微信[9]、大数据[5]、人工智能应用[10]的最新研究,则进一步阐述了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工具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将政府作为数字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对参与治理的非政府行动者着墨不多。

数字技术不仅是包含数字的技术手段,还有鲜明的自主性。社会治理涉及多主体参与,有着复杂的网络结构,需要在治理体系中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和制度设置,[11]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对此则十分擅长。[12]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外来力量进入治理体系,会带来新的治理理念、组织架构和治理能力的嵌入,形成更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多元行动者的合作。[5]它们有很强的自我扩张能力,[7]能通过“技术通行权”逐渐嵌入治理体系并反哺治理,[10]生成新的治理结构。[13][14]由数字技术主导的整合,也能够联动政府以及多元治理主体,建立跨部门、跨界的合作机制,回应城市存在的突出社会问题。[15]同时,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不同社会群体实现赋权,[9]既为公众参与打下社会资本基础,也提供了更便捷的参与渠道。[16]正是数字技术自主发展的特点,[14]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驱动了社会治理体系创新。[17][18]这些研究所呈现的数字技术自主性往往聚焦于单一维度或特定层次,缺乏对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体系结合的整体图景的把握。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204/553.html

上一篇:广东行政委员制的创设与裁撤*
下一篇: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研究 —